“時隔一年多,如今錢款仍沒能追回。”近日,孫先生向新金融頭條反映稱,2017年自己在一家叫做星融外匯的外匯平臺處投資了30000元,該平臺承諾高額回報,但在帶單老師的指導下不僅連連虧損,最后直接失聯,網站也已經關閉。孫先生表示,目前家中急需用錢,但多方反映,之前的投資款仍未有著落。 對于孫先生的遭遇,相關人士表示其投資的網站很可能是虛假的外匯交易平臺。新金融頭條發現,近年來,此類外匯詐騙平臺多達十余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多數平臺都與一家名為上海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環迅支付)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有關。 資料顯示,早在2018年,環迅支付就被媒體爆出與一起金額高達數億元的“紅海行動”原油期貨詐騙事件瓜葛頗深。事發后,環迅支付一直扮演受害人角色,同時向受害人提供錢款入賬的商戶信息。而經本地公安機關調查,環迅支付提供的商戶,不是聯系不上就是查無此人。截至3月6日,聚投訴信息顯示,共有419起投訴與環迅支付有關。多數投訴都顯示正在處理中,環迅支付方面并沒有給予回復。
孫先生向新金融頭條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經歷。“17年4月,我被朋友拉到一個外匯交易群,群里的老師的向我們推薦一個叫星融外匯的平臺。時不時,總有人發布賺了錢的截圖,我看誘惑挺大,就也投了3萬進去。開始,賺了點;后來帶單老師要求分梯隊,每個梯隊的金額要求不同,要求各隊按照他的指示買入賣出,不按他的意思操作就踢人。” 孫先生回憶稱,幾次買入賣出總是小賺大虧,止損放的很大,且頻繁操作。另外該外匯平臺操作過程中滑點非常多,增加了做單成本,即便是方向對了,也很難盈利。“賺的時候交了手續費了,虧得時候就所剩無幾了,大家虧了,他就會說各種理由,說大家沒有按他的意思操作之類的話。”大約3周后,有一天上午孫先生發現這個群解散了,群里的帶單老師再也聯系不上了,而自己的賬戶上僅剩千元左右。 隨后,孫先生通過撥打客服電話與該外匯平臺進行溝通,但對方客服稱所有操作均是孫先生自己進行的操作。“再后來,就發現那個網站已經關閉了,徹底打不開了。” 路 (星融外匯網站存圖,目前已無法打開) 對于孫先生的遭遇,相關人士表示其投資的網站很可能是虛假的外匯交易平臺。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目前主要的兩種外匯交易平臺類型:一是直接對接國際外匯交易市場的“真平臺”,由國外監管部門批準的境外經紀商代理交易;二是以境外正規經紀商為噱頭,以直接參與國際市場交易、高額回報為誘餌,實則從事傳銷或非法集資的偽平臺。這類外匯交易平臺進行的是以外匯為噱頭的虛擬交易,交易平臺人為制定對賭交易規則,并微信或QQ交友、拉群的方式,號稱由專業老師帶隊,“躺著也能賺錢”,不斷引誘成員投資。而“爆倉”、“卷款跑路”事件一旦發生,投資者血本無歸。 “不管哪一種,在網絡上炒外匯其實都是非法的。”業內律師指出,2017年11月10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的《關于防范通過網絡平臺從事非法金融交易活動的風險提示》中明確指出,境內機構未經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批準,通過互聯網站、移動通訊終端、應用軟件等各類網絡平臺從事外匯等產品交易(含跨境),均屬于違法行為。“此前央行曾公示了40家涉嫌非法的互聯網外匯交易平臺名單,實際上目前國內沒有一家合法的互聯網外匯交易平臺。”其表示,目前從事外匯等杠桿交易的網絡平臺(含跨境)在我國無合法設立依據,金融監管部門從未批準,參與此類平臺交易的雙方權益均不受法律保護。 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共查處外匯違規案件1354件,罰沒款3.45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增長19.7%和59.5%。
孫先生的經歷并非個案。新金融頭條看到,在聚投訴平臺上,此類外匯騙局的投訴量居高不下,除了孫先生投資的的星融外匯,涉及的外匯平臺還有IGOFX、ItraderFX、百利好、安凱國際等,共計十余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平臺都與一家名為上海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環迅支付)的公司有關。 路 多位投訴人提供的材料顯示,其被騙的資金大多通過網上消費、購物等形式轉入了商戶名稱為“上海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賬號上。然而,當投資人事后覺醒,投訴到環迅支付時,對方的回應多為:“聯系不上商戶,建議走司法程序。”對此,一位名為“徐奉林”的維權投資人還向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進行了實名舉報。 路 據徐奉林介紹,經查,流水顯示款項分別打給了商戶成都奇意優奇貿易有限公司和成都順康興貿易有限公司。徐奉林表示,自己做的是外匯股指期貨交易投資,而迅付所提供的收款商戶都是開服裝店的,這一說法非常矛盾。而據成都工商局消息,這兩家公司已被工商局列為異常經營公司,目前法人均已失聯。 “這兩家公司分別于2018年7月6日和11月23日被工商局列為異常經營公司,而我通過迅付轉賬的后兩筆款卻是18年7月9日,這是否說明迅付支付機構明知道商戶已經屬于異常經營還進行轉款,是否存在勾結商戶共同行騙的嫌疑?”徐奉林表示,目前,成都工商局已依據工商法程序對商戶立案調查,如該商戶涉及到違法將移交給司法部門。 新金融頭條注意到,在去年12月份,上述提到的上海迅付就被曝出卷入一起金額高達數億元的“紅海行動”原油期貨詐騙事件,遭到了多名投資人的舉報與維權。據《華夏時報》報道,銀行流水顯示,在這20多家平臺上充值的用戶,資金均是通過上海迅付迅付來完成交易的,錢被劃轉到了3家個人商戶名下。在投資者的資金流出時,上海迅付作為主要通道,承擔了80%以上的資金流出。 而據澎湃新聞報道,事發后,迅付公司一直扮演受害人角色,表示此事是犯罪分子與商戶之間的暗箱操作,公司本身不知內情,建議受害人向所在地公安部門報案,同時向受害人提供錢款入賬的商戶信息以及其他幫助。不過,受害人發現,經本地公安機關調查,迅付公司提供的商戶,不是聯系不上就是查無此人,維權陷入了停滯。 “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訊付應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孫先生認為,根據《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第十九條和二十五條規定:支付機構應當無條件全額承擔客戶直接風險損失的先行賠付責任,要求訊付進行賠付。 “但第三方平臺被追責的可能性小”,一位法學院教授教授向新金融頭條表示,確實存在有些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了盈利,對于接入的合作方資質不做把控的情況,而第三方支付平臺作為資金通道,一般都會和這類網站簽有免責條款,就算追責,涉及到商戶故意詐騙,支付平臺的責任很難界定。“不過,2018年11月,全國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部際聯席會議上,強調第三方支付平臺,因審核把關不嚴、履責不到位而被騙子利用的情況,一點情面都不留。可以料想,這些第三方平臺將成為整治的重點。” 新金融頭條注意到,在央行的處罰中,迅付一直是常客。2018年8月,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以及《支付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被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處罰,罰款人民幣170萬元。2017年8月,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因違反支付業務規定,央行沒收其違法所得人民幣285696.89元,并處以罰款人民幣150萬元,共計178萬余元。 官網信息顯示,在網站顯眼位置,迅付打出了“拒絕非法外匯交易,遠離網絡炒匯業務”的提醒,試圖讓公司擺脫詐騙事件的影響。截至3月6日,聚投訴信息顯示,共有419起投訴與迅付有關。多數投訴都顯示正在處理中,迅付方面并沒有給予回復。 |
如需辦理POS機請添加微信:18910340839 歡迎你的來電交流!關于:3.15專題:外匯詐騙網站猖狂,第三方支付平臺環迅支付牽涉其中的信息,請撥打免費電話:4008-118-928 進行溝通咨詢!